广州菱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主营:欧姆龙,三菱,安川,Pro-face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东莞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进行时

东莞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进行时

发布日期:2021/8/17     来源:南方新闻网

bba1cd11728b4710ab6321c710ac3af5fd0323dc

近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官网发布《关于拟认定2021年度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的公示》,东莞58个单位入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拟认定名单,位居全省第三,仅次于深圳、广州。

这些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布于东莞各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在东莞成为发展主流。

谈到东莞制造业,很多人会首先想到以华为、OPPO、vivo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东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长为万亿产业,但产业“一柱独大”的局面仍待破解。东莞上半年GDP已突破5000亿元,全年有望超过万亿。未来更长远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新兴产业来支撑。

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从产业立新柱、发展提能级、环境再优化等方面,剖析东莞的新旧动能转换之路。

1 怎样拓展经济支柱?

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东莞纳锋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正在使用精密仪器,进行纳米级镀膜技术的科研攻关。

纳锋微电子公司创始人李湘林介绍,厚度精确可控的镀膜技术——原子层沉积技术,在半导体芯片、纳米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湘林在该技术领域有着10多年的经验积累,其自主研发的国产原子层沉积装备系统,在保证镀膜均匀度、厚度可控度的基础上,镀膜单循环时间缩短至最短3秒内,是同行业产品的1/10至1/4,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技术空白。目前,纳锋微电子的这项成果,与南开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达成合作。

像纳锋微电子一样,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案例,在东莞还有很多。

今年初,东莞将打造新动能作为市政府“一号文”,高标准规划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东莞提出,统筹60平方公里土地,设立10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形成500亿元母子基金群,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东莞对新兴产业的大力投入,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今年5月,在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大会上,全球投资者与东莞签下了总投资1483亿元的大单。

近日,东莞市政府进一步提出,要狠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争取9月底前完成第二批政策起草,设立不少于3只子基金,并在年内开展若干项目投资,全年引进5个以上投资超30亿元产业项目和一批“专精特新”项目。

“东莞发展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谓正当其时。”汇丰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海闻认为,从国内经济看,人民群众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对制造业的需求有了很大转变,主要体现在从“有产品能用”转变为“用好用的产品”。从国际环境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面临的国际商贸环境越来越复杂。在两种情况的综合影响下,东莞作为国内制造业名城,要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发展培育先进制造业,满足国内国际对制造业的新需求。

毕马威(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中国区副主席兼华南区首席合伙人黄文楷认为,东莞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导特色突出,包括上游硬件厂商、中游方案提供商和生产制造商以及下游品牌终端厂商等环节,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现在着力发展的七大新兴产业是把原有产业更加细化,在细分领域寻求核心技术的突破。

海闻建议,新兴产业的市场并不是无穷的,而传统产业的市场也并非都饱和。新兴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也会面临成本越来越高、利润摊薄等问题。因此,发展新兴产业最忌讳不尊重市场规律的盲目扩张行为,很多城市蜂拥而上发展新兴产业,都做同一件事,这是很危险的,要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

2 怎样提升发展能级?

构建“万千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纤尘不染的车间里,工作人员穿着无尘服从生产设备中取出一盘圆盘状的薄片——PSS图形化蓝宝石衬底,“这是目前全球LED外延芯片的主流基板材料,虽然只有2—6英寸,但通过图形化结构设计、不同材料组合应用,并经过外延加工之后,它将变成上万片芯片,最终应用于照明、显示、背光源、Mini/MicroLED、深紫外LED等领域。”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出现在广东中图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的一幕,该公司生产的产品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衬底材料。

近年来,东莞以科技创新为统领,开拓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空间,探索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产业,尝鲜激光与增材、数字产业等新领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底气越来越充足。

东莞市规划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都有望成长为千亿级甚至万亿级产业集群。

东莞提出“一年扎实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迈上台阶”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底,形成万亿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千亿级的高端装备制造,千亿级的新材料、新能源,百亿级的镇街特色产业集群等“万、千、百”亿级梯队发展格局。

东莞的万千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呼之欲出,同时,招商引资、配套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近年来,虽然东莞在产业招商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招商项目中主要是亿元以下的中小项目。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东莞要增强对大项目、大企业的招引,做到“腾笼换鸟”,甚至是“换笼换鸟”“筑巢引凤”。

白明建议,打造营商环境可以分级管理,就好比房子装修,有毛坯房、简装修、精装修等多种选择方案,在政策福利、软硬件配套等方面,为不同层级的企业提供适当扶持。其中,要增强对大企业、大项目的吸引力,营商环境不仅要“精装修”,可能还需要量身定做。

招引企业之后,东莞如何留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促进其发展?海闻认为,政府要从三方面着手解决问题。首先,要给新兴产业提供宽松、不被干扰的营商环境;另外,政策要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要对新兴产业有长期的规划,并且坚持这一规划不动摇;最后,政府要防止并制止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保障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环境里创新创业。

过去40多年里,东莞发展出一批传统产业,如今,大而不强的传统产业如何进一步提质升级?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建议,政府应该通过出台产业政策,引导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工合作,以保证技术提升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能聚合零散的企业。如果仅仅靠大量的中小企业走创新之路,传统产业是难以实现转型升级的。

3 怎样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空间+基金+政策+服务”扶持体系

在新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作用更加突出。为此,东莞专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构建“空间+基金+政策+服务”扶持体系。

空间上,东莞在全市统筹规划约60平方公里土地,全力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基金方面,东莞设立10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形成500亿元母子基金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东莞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系统性的投融资支持;政策方面,对标最高最优最强,东莞制定以《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核心的“1+N”政策体系(N即“一基地一政策”,针对每个基地出台不同的实施细则),对新引进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综合企业投资建设、总部设立、财政贡献等情况,最高奖励1亿元;服务方面,东莞全面推行“七个一”工作机制,重点产业项目由市领导牵头挂点包落地,首席代办专员为重点产业项目从项目洽谈到落地建设提供一条龙全程一对一服务。

黄文楷表示,东莞招引产业有鲜明优势,即东莞政府拥有开放的理念和高质量服务的意识。“国际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往往面对公司理念和当地投资环境水土不服的问题,但东莞政府的理念开放且务实,能为企业提供从招引到落地的全链条服务。”黄文楷说。

另外,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打造新动能纳入市委市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和市政府硬任务,提高新动能指标考核权重。全国多名专家学者认为,这项探索在全国具有领先意义和推广价值。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目前在全国还没有哪个城市专门将“打造新动能”纳入政府硬性考核。“有的地方政府在打造新动能方面讲得很多,但实际工作中却不积极、缺思路。东莞将之纳入政府考核,对于推动干部能干事、干实事、干好事,有很大促进意义。”他说。

“在当前的政府考核体系中,主要考核GDP、招商引资、进出口等具体数据,专门针对新动能进行考核,在广东乃至全国范围内还是头一回听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说,东莞市委、市政府的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要超越简单追求GDP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更加看重增长背后的含金量。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祁凡骅认为,东莞的这项探索在全国具有推广价值。“这涉及到国家的战略部署在基层创造性落地的问题。”祁凡骅说,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东莞将“打造新动能”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当中,能有效充当指挥棒的作用,值得推广。

■专家观点

紧抓科技创新

和数字经济发展新风口

东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哪些优势和机遇、困境和挑战?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多位经济学专家,分享他们的思考和建议。

谈机遇与挑战国家战略开启东莞发展新格局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小云认为,东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也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有着非常大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东莞是一个制造业城市,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也是自身优势。东莞最大的挑战在于,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产业链条缺口在哪里,面临哪些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要围绕填补产业链空白,突破卡脖子难题,来部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条补链强链。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东莞要了解哪些产业站在大数据时代的顶端和前沿,紧跟时代发展和产业迭代的步伐。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莫安达认为,东莞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势有四个:一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力量;二是东莞企业对国际市场有更深切的感悟;三是东莞现有的新兴产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分量;四,东莞紧邻深圳,能够最好最快地接受深圳的技术外溢和产业转移。

莫安达表示,东莞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困境是,东莞的企业大多数还是在进行材料的制造和一般产品的生产,或者是零部件的组装,真正涉及产业上游的产品设计和新产品研发还不多。

赛迪研究院广东(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龚佳勇认为,东莞主要有四大优势:一是东莞总体生产体系及其配套体系相对较完善;二是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这些基础研究会带来一些颠覆性的技术;三是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中国第五大外贸强市;四是东莞从“十二五”开始一直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产业逐步成为支柱产业。

在挑战方面,龚佳勇表示,东莞在高端芯片等领域受制于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不够扎实,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缺乏高层次人才。

谈空间与人才东莞要沉下心、打基础、利长远

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亩均产值,封小云认为,这是选择的问题。东莞在布局产业和招商引资时,一定要选择有市场成长性、亩均产出高的产业和项目,需要政府和市场来合作研究这一问题。因为政府和市场是有距离的,要充分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作用,用健全的市场体系推动新兴产业补链强链。

封小云表示,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政府要承担一个重要职能——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松山湖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企业有走有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政府通过建设松山湖这样一个优质发展平台,充分吸引市场上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龙头企业和优质品牌会争相进入。

关于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封小云认为,大学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层,基础研究从“0”到“1”的突破离不开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名校的集聚地,同样也是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东莞虽然缺乏高水平大学,但有另一个优势——中国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东莞要用好大科学装置等重点科研平台,推动更多二级、三级科创平台的建设,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全过程,以此吸引高端人才。同时要认识到,高端人才的集聚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办教育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东莞需要沉下心来,做更多打基础、优环境、利长远的工作。

莫安达认为,东莞产业空间紧缺,需要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近几年在“工改工”上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应该进一步再优化“工改工”,事先就邀请一些龙头企业参与,在进行“工改工”项目设计时就抓紧时间与一些产业进行联系合作。

关于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莫安达表示,这仍然离不开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此外,东莞要从现有的人才里鼓励更多的人进行研发,并把研发成果产业化,这样对人才会产生激励作用,东莞机器视觉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就是很好的例子。

龚佳勇认为,在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上,一是要有大学,像东莞引进的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高水平工科大学。科技园周边需要有密集的高水平工科大学分布,才能形成人才交际圈,大学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基础和产业发展水平;二是要有科学城;三是发展更发达的CBD。总体来说,大学是培养人才,科学城是培养高科技企业,CBD是培养现代服务业。

为东莞发展建言加速数字经济赋能 深化科技创新引领

封小云认为,现在是数字经济时代,东莞要注意全球产业发展的动向,紧跟数字经济的发展步伐。东莞已经有很多为数据产业配套的企业,但生产型服务业仍需依赖香港广深,在数字经济高端化发展上仍有提升的空间。东莞要通过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让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的活力,让新兴产业拓展增值空间。

莫安达认为,东莞新兴产业面临的困境怎样突破,还得靠企业坚持不懈的探索、坚定不拔的努力。加工和制造,既是东莞企业的弱点,但同时也可以看成是它的优势。正是加工制造企业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通过自己一步一步地努力,逐渐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延伸,取得的成绩很明显。

龚佳勇认为,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设计的导向还需要调整,要充分利用散裂中子源这个国家科学大装置,在新材料上下功夫,基础产业要从引领世界水平着眼,构建合理的新型产业体系。此外,顶层设计优化需要有一张蓝图贯彻到底的精神,因为战略性产业是长期性产业,需要强化顶层设计,找到东莞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合理的产业体系。

相关资讯

202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每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R&D经费突破4千亿

多地探索成立大数据交易平台 加快数据要素价值转化

第98届中国电子展看点激扬来袭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两化融合走深向实

北交所正式开市,中小仪器仪表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再获提升

布局工业机器人 字节、高瓴、美团纷纷入场

5G应用扬帆 赋能行业升级,全国5G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现场会召开

元宇宙将扩充到整个工业应用 仍缺基础设施支撑

2022 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改期至 6 月初举行

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发布《制造业知识产权强国实施方案(2021—2025年)》

广东部署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工业区块链 “小步快跑”

协作机器人正逐渐走到资本聚光灯下

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机器人与自动化知名品牌厂商们10月汇聚东莞成团亮相

提速数字化!工信部开展百万工业App培育行动

加快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六部委拿出了哪些重磅利好

驶向风口还是漩涡,数字化转型如何把稳航行之舵?

60个项目获奖!2021年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在株洲落幕

首届边缘计算开发者大赛获奖名单正式出炉!

中国引领疫后复苏:IFR世界机器人展望

销售热线

销售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