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热线
今年以来,宁德时代、卓胜微、韦尔股份、比亚迪、汇川技术等一批新的制造业龙头崛起,成为资本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近日的震荡行情中,更是呈现一派风景这边独好的势头。
与此同时,近期多家机构表达高端制造业、硬科技盛宴将来的观点,市场风格转换是否真的到来?证券时报记者从首发融资额、基金持股、机构调研、风投等多维度观察,发现近年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以及硬科技在资本市场的地位和关注度正稳步提升。
制造业IPO占比持续提升
根据Wind数据显示,自2020起IPO公司中制造业大类企业占比显著提升,由2018年、2019年的接近68%,提升至2020年的约76%,今年以来,制造业企业上市家数已达220家,占IPO总数74%左右,从细分行业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所属IPO公司占比较高。
过去3年融资环境明显地偏向实体行业、高端制造。据天风证券统计,2021年上半年,电子、机械、医药、汽车、化工、电气设备、计算机行业的融资金额(IPO+定增)占到全市场的54%。一大批具有硬科技技术、创新实力的优秀制造类企业争相奔赴资本市场,走上更大舞台。
监管机构也继续给予大力支持。今年4月,上交所组织召开的科创板保荐机构座谈会上明确要求,保荐机构要把好硬科技质量关,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
基金持续加大对制造业配置
在一级市场制造业公司获得便利融资的同时,二级市场上,制造业相关上市公司也越来越受到机构资金的青睐。作为目前A股市场最主要的一类机构,公募基金逐步加大了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票配置。
记者根据Wind数据对各期基金重仓股行业配置情况进行初步统计,发现基金对制造业的配置比例正在稳步提升。2019年末,基金对制造业公司的持股市值占比为57.15%,此后这一比例总体逐季提升。2020年一季度末,上升至59.55%。2020年二季度末进一步突破60%。至2021年二季度末,已超过七成,达到71.37%。
与制造业配置比例提升相对的是,基金对其他一些行业配置比例则下降,其中金融行业下降较为明显。根据同一统计口径,2019年末,基金对金融业的配置比例为15.81%,到了2020年末,下降至10.4%,2021年二季度末进一步降至8.67%。
总体来说,制造业公司在公募基金投资组合的分量越来越重,基金配置也呈现“脱虚向实”的变化。
机构调研青睐高端制造和硬科技
制造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占比提升的同时,机构投资者明显加大了对高端制造和硬科技的关注力度,今年以来此种现象尤为明显。
今年以来机构调研热度居前的公司基本为制造业公司或硬科技公司。据Wind数据显示,年内机构调研次数居前公司包括道通科技、欧科亿、莱伯泰科、澜起科技、坚朗五金、芯原股份等,按照证监会行业门类分类,上述公司绝大多数属于制造业类别公司或者硬科技公司。
这里面不乏芯片赛道公司,比如澜起科技、芯原股份。资料显示,澜起科技就是一家数据处理及互连芯片设计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内存接口芯片、内存模组配套芯片、PCIe Retimer芯片等。芯原股份则是一家依托自主半导体IP,为客户提供平台化、全方位、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授权服务的企业,公司已拥有14nm/10nm/7nm FinFET和28nm/22nm FD-SOI工艺节点芯片的成功流片经验。
此外,调研热度居前的制造业公司中,很多高端制造特性较为明显。比如,资料显示,莱伯泰科是一家专业从事实验分析仪器研发、生产和销售、提供洁净环保型实验室解决方案以及实验室耗材和相关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属行业为仪器仪表行业,具体细分行业为实验分析仪器行业,属于国家鼓励和支持的高端制造业。
顶级风投重视基础制造业
回望过去,制造业投资从来就不是风投的心头好,高风险、超长等待时间、不确定的回报阻却了不少机构。但是,近年来却呈现爆发式增长。 根据公开信息的不完全统计,高瓴2021年上半年在硬科技领域的出手超过80起。2021年初,高瓴创投对外公布,其一年投资了超过200个项目,技术趋动型公司占到78%,其中硬科技投资超过80起。如果列数高瓴近3年的投资组合,可发现其对硬科技企业的投资正占据越来越高的比重。
高瓴创始人张磊曾表示,“创投行业已进入农耕时代,而以中国制造业升级为核心的产业创新,正是一个需要精耕细作的行业。”
一位在深圳从事自动化设备制造20余年的企业高管向记者表示,他们已接洽多轮创投机构。从去年开始,行业有感受到各方对于制造业的重视,尤其是对于基础部件、材料等方面的重视,行业内一些埋头做产品的公司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好比一个房子,以前社会更关注这个房子的外形、设计、面积、户型,而建房子的砖、水泥、沙子、钢材、门窗则少有人在意,但后面发现,有一天人家不卖砖给你了,或者卖给你等级较差的砖,你就会很被动,甚至停工。”该高管表示,一台自动化设备上,有2000多个元器件,少数的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就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停摆。
近年的贸易争端,让各方充分意识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这意味着政府层面更加重视基础研究的地位。规划纲要还提到,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
7月初,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到,要加大基础零部件、基础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装备攻关和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