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菱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主营:欧姆龙,三菱,安川,Pro-face
首页 > 行业资讯 > 人形机器人进军职场,福兮祸兮?

人形机器人进军职场,福兮祸兮?

发布日期:2024/11/22     来源:文汇报

“相比进工厂守着枯燥的流水线,年轻人更爱自由灵活的职业。”昨天举行的宝山·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现场,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点出眼下制造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人才缺口。

此言不虚。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此前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至2025年,中国制造业10个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近3000万,缺口率达48%。

一边是制造业企业招工难,另一边则是年轻人即便风吹日晒也不愿进厂。两方的需求如何才能对接上?人形机器人(仿生人)的加速到来,或许有望带来转机。

不少与会专家预判,最快明年下半年,工业机器人领域有望迎来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那些危险系数较高、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的特种岗位或许将被机器人取代。新一代技术工人将借此契机转向机器人调度、解决方案等知识复合型岗位,并从重复枯燥的基础工作中“解套”。

进厂打工,会后空翻不如干活稳定

引领智能制造趋势的上海,不缺24小时驻守岗位的工业机器人。在此背景下,为何智能工厂还需要人形机器人?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CEO胡德波解释,传统工业机器人擅长点对点的往复性动作,一旦涉及不同场景的适应以及不同动作的衔接就变得难以胜任。以仓储物流场景为例,倘若需要机器人先定位到货柜,再将物品从货柜中取出,最终将目标物品放至传送带或自动导运小车时,这道考题对于传统工业机器人来说便“超纲”了。

“充分发挥人形机器人的柔性优势,进入传统工业机器人未能覆盖的工作场景,这是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价值。”胡德波认为,人形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共生关系。

胡德波预判,明年或将成为智能制造、仓储物流领域人形机器人的“大考之年”。国内物流巨头的仓库里已有不少人形机器人参与实训,并积累各项数据,目前已能承担搬运标准箱这类基础工作,接下来还将不断提升作业流畅度、动作衔接精准度等。

眼下,开普勒正积极与工业制造和仓储物流等行业巨头推进合作,同时也在探索高温辐射、粉尘噪音等特种场景,缓解部分岗位“后继无人”的压力。

在业界专家看来,人形机器人的上半场竞逐偏向人类基础运动能力的模仿,包括负重奔跑、后空翻等各类花活儿不断涌现;下半场的比拼则更重在与应用场景的适配,高可靠、高安全、易管理、低成本等将成为其实现工业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一机多用,人形机器人能否规划路线

物流、汽车制造、冶金,正成为人形机器人意向订单较集中的行业。以宇树为例,其正与吉利汽车共同研发人形机器人在汽车装配产线的应用。

王兴兴感慨,虽然市场需求正旺,但泛用性差依然是制约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难题。他进一步解释,面临激烈的产业竞争,企业需要不时调整优化产线,人形机器人也需要“换工位”,重新适应生产工序或流程。

相较于只能完成限定任务的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在于柔性配置,可通俗理解为“一机多用”。但从实践来看,人形机器人距离通用性的终极目标仍有不小差距。目前,针对特殊工序、流程,工程师们仍需对人形机器人的行为单独编程设计。从工厂生产效率角度出发,这一使用模式显然不合逻辑。

“一旦遇上突发情况,程序员不可能临时编写程序输入给机器人,再让其执行操作。”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华科智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何积丰认为,人形机器人要能够对随机信息进行接收和理解,同时还要能感知周边的作业环境。譬如,在噪音相对复杂的环境中,人形机器人听懂辨别人类工程师的指令,并高效流畅地找到作业对象、完成任务。

更多时候,这背后考量的是系统协调能力。“当大量人形机器人不在固定工位上工作,如何确保它们彼此互不影响打扰?”何积丰抛出的这一现实问题拷问的是人形机器人能够具备路线规划能力。

无独有偶,业界对人形机器人的落地时间、应用场景有不同声音。各方共识是缺乏数据依然是人形机器人能力突破的重要壁垒。对此,正积极抢抓新赛道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布局了智算中心,积极为相关企业对接服务。宝山区相关部门也正酝酿面向人形机器人企业加大“算力券”补贴力度,夯实保障、鼓励创新。

销售热线

销售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