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热线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工业企业逐渐从过去的粗放式向精益增长模式转型。与此同时,企业对数字工厂解决方案的需求,也从单一的生产制造环节,扩展到涵盖研发、生产、供应、销售和服务的全业务域优化,对解决方案提供商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
在建设数字工厂时,工业企业通常有两种路径:一种是由企业自主规划,在各个方向上选择相应的服务商进行单点建设;另一种是选择一个整体的数字工厂解决方案提供商,统筹规划和实施建设。IDC调研数据显示,55.4%的工业企业倾向于选择后者。从企业规模来看,年营收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下、10–200亿元人民币、2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中,选择整体解决方案的比例分别为66.7%、60.4%和43.4%。尤其是成长型和大型工业企业,由于规划和IT建设能力有限,更倾向于与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
历时半年,IDC针对在中国地区提供数字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先技术提供商进行了全面的访谈和评估,优化了评估维度,时隔两年后再次发布了《IDC MarketScape:中国数字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厂商评估,2024》(Doc# CHC51740424,2024年10月)报告,供业界人士在选择相应服务技术提供商时参考。
本次报告受到众多在中国市场面向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提供商和最终用户的广泛关注和积极配合,基于大量详实的材料和访谈,IDC从市场中重点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8家服务提供商进行了深度研究,包括(按照公司拼音首字母顺序):鼎捷数智、工业富联、汉得信息、忽米、慧工云、金蝶、科致电气、蓝卓、浪潮智能生产、美云智数、能科科技、七通智能、树根互联、西门子、新华三、信润富联、徐工汉云、中之杰智能。厂商评估结果基于IDC MarketScape模型以图像的形式呈现。
基于本次报告,IDC有如下主要发现:
市场需求平稳发展,但高质量供给不足。调研显示,最终用户普遍期望能够找到细分行业内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与之共建数字工厂。然而,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服务商仍主要提供单点应用,缺乏在某些行业内具备成熟整体方案的服务商。随着各类厂商积累最佳实践并沉淀经验,未来各细分市场的高质量供给有望逐步增加。
最终用户认知提升,项目决策周期变长,交付周期变短。随着近几年各行业标杆数字工厂的建设及行业人才的快速流动,最终用户的认知水平显著提升。一方面,这有助于用户和服务商达成一致目标,提高项目成功率;但另一方面,用户对交付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更高。那些未能持续提升自身能力的厂商将面临巨大挑战。
厂商业务聚焦优势行业和特定服务领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随着市场理性化发展,厂商的发展目标逐渐从追求营收增长转向维持利润,业务方向更加聚焦。盲目扩展业务的现象逐渐减少,部分厂商缩小业务范围,专注于3–5个相关的优势行业;云服务商开始聚焦提供云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由生态伙伴提供咨询和平台上的应用解决方案;过去一年部分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厂商上市受挫,这一赛道的厂商也在积极调整业务方向。未来,分工明确、健康理性的生态环境将有助于提升交付质量,并通过专业服务提升厂商的营收规模,形成可持续的生态飞轮。
细分行业经验不足是服务商的主要挑战。制造业涵盖三十一个大类行业,不同行业既有共性需求,也有特定的数字工厂需求。例如,石化化工行业重视安全和连续生产,钢铁和水泥行业关注节能降碳,制药行业注重良好生产规范(GMP)与合规,而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则聚焦质量追溯和生产节拍。尽管服务商在过去几年积累了一定的行业经验,但由于行业本身快速变革和服务商新行业拓展,最终用户普遍认为服务商在理解其所在行业的特殊需求方面仍存在不足。
行业头部客户对大模型保持热度,高价值应用场景仍待挖掘。虽然生成式AI在行业高价值场景的应用尚不广泛,但头部工业企业对大模型的热情依然高涨,尤其是央国企,正在积极探索大模型在行业中的应用。据IDC调研,2024年有37%的全球工业企业已投资生成式AI,比去年提升了10%。当前,大模型在数字工厂的应用多为锦上添花,呈现碎片化特征。短期内,头部工业企业在选择数字工厂合作伙伴时,仍会关注服务商的大模型能力及其落地案例。长远来看,大模型将对各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服务商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能力特点,合理投入资源。
IDC中国制造行业高级研究经理杜雁泽表示,调研发现,55.4%的工业企业在建设数字工厂时,更倾向于选择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合作。企业系统性建设数字工厂的需求和当前市场上单一供给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制造业数字化市场的主要矛盾之一。与两年前相比,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和云服务三类厂商开始调整业务重心,向优势行业和特定服务范围聚焦。长远来看,分工明确、理性健康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厂商形成交付质量、厂商利润和研发投入的增长飞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