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热线
今年年初,有一则消息虽未引起太大的波澜,但颇值得关注。
2月14日,合庐产业新城与梅卡曼德机器人、镁伽机器人签约。36氪安徽注意到,其中梅卡曼德华东总部将落地安徽庐江县。
梅卡曼德、镁伽机器人是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独角兽”、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在这背后,则是中国努力追赶的一条重要赛道: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并不像马斯克推出的Optimus那样具有人的外形,而主要以机器臂为主,在制造业领域,其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
自1982年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中国在工业机器人赛道开始发力追赶。1993年末,世界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有61万台,中国占比极小,但到了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到了135.7万台。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虽然国产工业机器人已经在精密减速器、智能控制器等方面取得突破,但目前国内70%的市场依旧由以“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库卡、安川)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品牌所占据。但这也给国产工业机器人带来了“国产替代”的广阔市场机遇。
36氪安徽注意到,除了像庐江县在积极引进国产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芜湖机器人龙头企业埃夫特于2020年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以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为主营业务的科创板上市公司。
在国产工业机器人由守转攻的重要阶段,制约国产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安徽又是如何布局工业机器人产业的?
厚积薄发
工业机器人赛道重资质、高门槛。国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工业机器人的科研攻关和产业化探索,但是在随后的20年时间中,国产工业机器人并没有出现厚积薄发的一幕。
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场景需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国内的制造业基础还很薄弱,比如汽车制造业、白色家电、电子电器等行业还在起步阶段,缺少足够的场景需求。
二是高端人才。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传感器等跨多学科技术的高技术壁垒行业,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当时国内高端人才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工业机器人的科研需求,甚至连进口设备的调试、维修也受制于人。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制造业的突飞猛进,加上国家的引导和推动,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集中涌现,比如上述提到的芜湖埃夫特,最初只是为了解决奇瑞的造车设备维护成本过高的问题,但在产业浪潮下抓住机遇,成为国内自主品牌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
面对机器人四大家族,国产工业机器人想要实现“国产替代”,还面临很多掣肘。除了业内所说的技术实力、意识到位和对现场需求的敬畏,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即种子客户的积累。
由于工业机器人是典型B2B的行业,稳定可靠性是关键指标,需要经过长期的验证才能逐步获得市场和客户的认可。因此,如果初创企业服务案例不足,算法能力、稳定性、服务经验得不到真实场景打磨,就很难做市场开拓。
不过,在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努力追赶下,国产工业机器人已经从低端市场杀向中高端市场,涌现了如埃斯顿、汇川技术、绿的谐波等一批领军企业。它们在核心零部件具备了和国外品牌硬碰硬的底气,同时在价格和售后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比如埃斯顿和汇川技术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2%提升至2022年的5%左右。
此外,在AI加持下,像梅卡曼德、艾利特、Agile、节卡等智能工业机器人企业在资本的加码下得到快速发展,并在服务中建立口碑,实现不错的市场渗透率。
产业图谱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三大环节。上游主要提供工业机器人生产所需核心零部件,中游为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下游包括系统集成以及终端应用。
根据36氪研究所的《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洞察报告》,于产业链上游,国内精密减速器严重依赖进口,根据MIR DATABANK数据,目前世界75%的精密减速器市场被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和哈默纳科占领。
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三大核心零部件是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共同决定机器人的精度、稳定性、负荷能力等重要性能指标。根据OFweek数据,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分别占工业机器人总成本的35%、20%、15%,合计占比高达70%。
工业机器人主要包括垂直多关节机器人、SCARA 机器人、Delta 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四种类型,其中前三类也被称为传统工业机器人。根据OFweek数据,2020 年上述四类工业机器人分别占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整体的63%、30%、3%和4%。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市场份额仍被外资企业占据。根据MIR DATABANK数据,2021年一季度,FANUC、ABB、安川、爱普生和KUKA合计占比超五成;国产龙头以埃斯顿、众为兴、汇川技术等为代表,起步时间较早,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市占率约3%左右。
系统集成商通过面向具体用户需求的定制化集成开发,实现工业机器人在特定场景的落地应用部署。由于本土系统集成商在服务、渠道、价格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我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由国产品牌主导。根据MIR DATABANK数据,国内品牌市场份额高达96%,行业参与者众多,竞争较为激烈。
芜马合板块
在产业来看,工业机器人以及智能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下面更细分的赛道。
36氪安徽了解到,安徽打造了芜湖、马鞍山、合肥等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2022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约1.1万台,同比增长22%,形成“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器—整机—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的特色链条。
从数据上看,2021年安徽省机器人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六轴工业机器人产量居全国第1位。此外,2022年芜湖机器人核心企业超过200家,规上工业企业100多家,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7年)的通知》中提到,一是要补齐产业链条。鼓励本体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做强,对机器人本体和五大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按照关键设备购置额给予一定比例补助。
二是要壮大产业集群。鼓励国内外机器人领军企业在皖投资或建立总部,并按照营业收入给予奖励。对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目录的企业给予奖励。
到2027年,安徽机器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800亿元,智能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15家左右行业“领跑者”企业,培育30家左右单项冠军企业,建成世界一流的机器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此外,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方政府也发布了机器人相关产业政策,给予企业发展以支持。据合肥日报报道, “芜马合”机器人板块已形成研发、关键零部件、本体、集成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在此,36氪安徽梳理了安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的一些代表性企业。
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巨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海思达机器人有限公司
安徽行健智能制造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新境界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安徽联鑫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合肥欣奕华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马鞍山远荣机器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合肥哈工图南智控机器人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