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热线
2022年8月2日,第四届G20-智能制造峰会第1次CEO会议在广东深圳成功举办。本届峰会新加入的成员企业有新时达、瀚川智能、仙工智能、华睿科技、迦智科技、佳顺智能、安歌科技。
本次峰会主题为“变局·抉择”。受疫情反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加剧。在此大变局之下,峰会成员企业就供应链之“困”、本体制造之“变”、系统集成之“择”等议题进行深度探讨,并就产业链协同应对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于2022年上半年企业经营状况
2022年一季度,市场需求旺盛,大部分峰会成员企业实现订单额同比大幅增长;4月份开始受疫情影响,企业增长乏力,交付受影响,出现客户订单延迟情况,尤其是上海及周边区域的厂商;下半年一系列恢复性政策逐渐发挥作用,但力度和恢复情况不及预期,6-7月的市场表现偏疲软,客户砍单现象较明显;当前企业毛利处于下行通道,但下降趋势相比去年有所缓解。
峰会成员企业一致认为,上半年机器人行业整体承压较大,企业普遍面临融资、订单、交付、回款等多方面的经营问题,预计下半年行情依旧不容乐观,企业需要保证充足的现金流,以应对各种层面的经营压力;但行业的确定性仍在不断加强,制造企业对智能化的需求仍然旺盛,预计下半年订单量有所回升,行业整体保持增长态势。
关于产业链供需状况
从供给端看,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02436套,同比下滑11.2%;进口量同比减少8.13%,出口数量同比增长31.63%。
从需求端看,2022年上半年,锂电、光伏、半导体、仓储物流、汽车整车(主要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呈现需求增速增长的情况,其中锂电、半导体行业增速领跑,3C电子、金属加工、家电、食品饮料等行业需求增速下滑。
新能源汽车行业:产销两旺,景气度有望延续至下半年;芯片短缺将影响企业下半年生产节奏,供应链的稳定性仍是稳增长的关键。
动力锂电池行业:动力锂电池企业产能加速释放,头部企业多个基地陆续投产,强者恒强的局面逐渐巩固,马太效应越发明显。
光伏行业:各环节产量增速亮眼,企业扩张意愿强烈;产业链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企业规模优势显现;跨界者持续涌入,产能投资提速。
半导体行业:行业周期性较明显,短期内呈现增长态势,但投入产出比低,存在非市场化的“先天性缺陷”,长期需谨慎观察;该行业是竞争“重地”,风险相对而言更高。
3C行业:全球电子行业整体进入下行周期,行业景气度出现较大分化,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类终端需求萎靡,影响上游存储芯片、面板、PCB等零部件的需求,进而影响产业链相关企业供应链业绩;智能手机订单大幅削减,苹果链的确定性相对较高。
峰会成员企业一致认为,新能源行业的国产化趋势显现,对于机器人的需求拉动效应明显。追风口的时候需要谨慎思考进入的目的、优势、时间及机会。
关于业务与产品线的调整
峰会成员企业一致认为,寒冬不会只经历一次,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提升企业韧性是关键。形成全国多区域经营与交付的能力、在红海市场中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寻找蓝海应用是可行之道。
当下,部分成员企业拓宽产品线,通过小场景、高增长的产品或应用加速覆盖增量市场;部分成员企业缩减非标业务,聚焦到标准产品线;部分成员企业对内部组织架构进行“瘦身”。峰会成员企业一致认为,布局的总体思路还是降成本,要业绩、回款、毛利,提高利润。
关于客户的选择
峰会成员企业一致认为,制造业马太效应凸显,需持续推行大客户战略;中小企业基数很大,但在大环境影响下面临生存危机,相关业务呈下滑状态。在客户订单方面,企业需要考虑订单质量而非一味地追求数量,切勿为了市场而去盲目的抢夺订单,压缩企业自身的利润空间,最终骑虎难下,影响市场口碑。相比往年用“金钱换时间”的激进,今年的策略更多是稳中求进。
关于融资
机器人企业从研发、生产到经营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受宏观经济以及新一轮疫情冲击影响,上半年资本市场相对低迷,投资数量与投资金额大幅降低;资本趋向于流入头部厂商;机器视觉、协作机器人等热门赛道融资热度延续;从融资数量分析,工业机器人配套设备及软件开始受到更多资本关注。
峰会成员企业一致认为,越是艰苦,企业越要冷静下来与资本方洽谈,囤粮过冬。
关于出海
GGII数据显示,2022年Q2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增长明显,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厂商加大海外布局力度,出口部分营收占比逐渐提升,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区域承接了一部分全球制造业的产能,拉动了新一轮的投资增长。
峰会成员企业一致认为,出口持续向好,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机器人产品已具备全球竞争力;二是疫情以来海外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大幅增长;三是国内市场“内卷”比较厉害,通过出海可获得更多的订单机会和利润。
关于涨价
2022年,从零部件到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多家企业产品进行了价格调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7月底,有超30家上游零部件厂商宣布涨价,超8家外资本体厂商宣布涨价,超10家国产本体厂商宣布涨价。
对外资品牌而言,涨价是基于利润优先经营策略的考量。对国产品牌而言,峰会成员企业一致认为,由于上游供应链成本压力的传导,零部件与工业机器人产品的涨价意愿强烈,但更多采用内部消化的策略。涨价背后的底层逻辑一方面是为了对冲交付量下滑的损失,另一方面价格一定程度上由竞争决定,在谈具体项目时存在“一单一议”的情况,企业针对终端大客户发布涨价通知,更多是为了争取获得客户的理解,减少在产品价格上的博弈。
峰会成员企业一致认为,二季度机器人产业链“涨”声延续,备货压力依然存在,交付问题依然严峻。对于工业机器人而言,存在基本的定价逻辑,会以国外一线品牌为参照对产品进行定价;对于移动机器人而言,定价应更理性,可由峰会成员企业协商对产品进行定价,但该市场竞争激烈,短期内不存在涨价的条件。
峰会成员企业呼吁,2022年中国机器人行业依然会有20%左右的增长,在外资品牌涨价的情况下,中国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应抓住机会共同实行降价策略,把一部分的增长让利给集成商们,从而与集成商共生共赢。
关于产业链运营情况
核心零部件领域:零部件头部企业业绩亮眼,同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议价权进一步巩固;新能源、光伏、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客户智能化改造的国产化进度超预期,国产机器人在产线的试用,很大程度上带动减速机、伺服系统、传感器等国产核心零部件的发展。
峰会成员企业一致认为,“国产替代”依然为主旋律,但国产核心零部件性能和稳定性的提升仍任重道远。
机器人本体领域:GGII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总出货量为137012台,同比增长3.78%;其中Q2出货量为69881台,同比下滑7.54%;预计下半年市场增速在20%以上,预计销量30.3万台;上半年积压的订单有望在下半年得到释放。
垂直多关节机器人:3C行业下行,加上上海疫情的影响,供应链和交付面临较大挑战,2022Q2小六轴(<20kg 6-Axis)机器人市场同比下滑明显;中大负载六轴(>20kg 6-Axis)机器人增长同比微增长,主要拉动力来自于锂电、光伏、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物流等领域,上半年市场份额首次突破30%,外资企业仍占主导地位。
SCARA:2022Q2,SCARA主力市场电子行业需求开始明显萎缩;但SCARA在光伏、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高速度、大负载SCARA需求增长。
协作机器人:2022年1-7月,国产协作机器人赛道上的主要玩家均获得了新一轮次的融资,金额大多过亿;在市场表现上,根据GGII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协作机器人增速领跑,国产协作机器人厂商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并联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多用于食品饮料及日化等领域,受消费疲软影响,需求同比呈现下滑态势;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得益于政策的拉动,为并联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增量市场。
移动机器人:GGII统计数据显示,2022H1中国移动机器人销量约3.3万台,同比小幅增长,预计全年销量超8万台,同比增速25%以上;上半年的订单增速超过35%,说明下游的需求是确定的,核心是供应链和物流的掣肘。
峰会成员企业一致认为,国产移动机器人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从竞争角度看,上半年行业的马太效应加剧,由于当前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供给端,头部厂商不管是资金实力、供应链韧性,还是客户的质量等层面都很大程度上领先于其他厂商,在这种形势下头部厂商的领先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
从产品迭代角度看,无人叉车和AMR依旧是移动机器人车体厂商重点布局的产品。以行业专机和穿梭车为例的产品,代表了小场景高成长的赛道;而无人叉车和AMR所在的场景应用则有着大场景、低渗透的特性。
系统集成领域:2022年上半年,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市场增速明显加快,系统集成商面临着项目数量不断增加,项目落地周期更为严格的状况。因此,系统集成市场呈现更大的交付压力。
系统集成商业务开始扩张,有从产品端向上发展进入专用设备市场,也有在业务端跨行业进入其他领域。伴随国产机器人厂商融资环境不断变好,本体厂商对系统集成商的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强。
峰会成员企业一致认为,系统集成作为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客户开拓、项目落地、后续服务、协同本体厂商的产品革新,与本体厂商共进退的角色,后续工业机器人本体商与系统集成商需进一步加强相互借力的合作模式。
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设备(集成)商的营收、利润增速相对而言较快。峰会成员企业一致判断,这背后的原因,一是新能源行业扩产的速度非常快,锂电行业的头部企业基均以军备竞赛式的方式在布局,从而带给新能源设备(集成)商机会;二是新能源行业快速扩产导致设备、定制化产线等有持续不断的迭代需求,新能源集成商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消化如此多的需求,存在着更多的入局机会。
峰会成员企业一致认为,伴随着国产机器人先头队伍的开拓,打破了终端客户“品牌指定”的竞争环境,产品竞争市场进入到产品力竞争的新阶段。因此,中国机器人产业需上下游全产业链携手,从上游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创新,中游本体厂商全产品线布局,下游系统集成市场的业务模型重构,多力联合共同推动国产机器人产业协同向上。
关于打造“G工厂”
峰会成员企业生产的核心零部件、本体、软件系统等可称为G20设备,G20-智能制造峰会成员企业共同打造的“灯塔工厂”可定义为G20工厂/G(国产化)工厂。在此基础上,峰会成员企业共同制定标准,做强品牌,筛选外部供应商并评估其准入条件,推动供应端的规模化生产与合理定价。
峰会成员企业一致认为,作为由智能制造产业链领军企业组成的G20-智能制造峰会,成员企业将发挥各自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实践经验,推动产业链各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工厂范本的打造,进而推动国产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本届峰会企业成员名单(排名不分先后):